為英雄的人民大書特書
環(huán)渤海新聞網專稿 (李焱)40年,一個人已步入中年,一座城卻越發(fā)年輕。這就是我,這就是我所摯愛的唐山。
2006年,我以一個記者身份,寫出33萬字的長篇紀實文學《新唐山,三十而立》時,只有36歲;貞洰敃r采訪寫作的情景,一切仿佛就在昨天,可是時光已經不知不覺逝去了10年。原中央軍委副主席遲浩田,在書上的題詞:“書敬李焱同志,與唐山人民同行,為英雄的人民大書特書,是難能可貴的!狈路鹉E未干。一字一句,始終激勵著我,讓我,一個小記者為此心甘情愿,為英雄的人民大書特書!
40年前的唐山大地震,改變了唐山這座城市,也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在地震中我的親人也有傷亡。我是在抗震救災中上的小學,在唐山完成城市復建的喜悅中開始讀中學,在唐山經濟進入飛速發(fā)展階段到唐山勞動日報社當記者,在唐山面臨城市轉型之際參與籌建唐山“第四媒體”環(huán)渤海新聞網。可以說,這40年,既是唐山從廢墟上崛起的過程,也是我從少年走向中年走向成熟的過程。
和城市一起長大,我的感觸猶深,對唐山和唐山人的認識和了解也在加深。這些集中反映在我采寫的新聞和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中。其間,我累計發(fā)表新聞和文學作品近200萬字。除《新唐山,三十而立》外,我以唐山為背景,以唐山人為主角,相繼創(chuàng)作了長篇小說《唐城兄弟》和《平安扣》。
我為自己是唐山人而驕傲,也為有幸能用自己手中的筆記錄這座英雄城市和人民而深感自豪。
愛的緣起
2005年底,市委宣傳部委托我,創(chuàng)作一部全景展現唐山震后30年發(fā)展變化的紀實文學。接受任務時,距抗震30周年紀念日僅有半年時間。當時領導的話言猶在耳:給你的時間只有6個多月,不能返工不能出差錯,書稿送審,必須確保一次通過。你能做到嗎?
不知哪兒來的那么大勇氣,我回答:沒問題!也許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吧。當時,自己真的不知道任務會如此艱巨,更不知道自己會為一個城市,一群人,而感動一生。也許這就是緣。
任何檔案館的文字都是冰冷的,任何矯情華麗的文字都是沒有深度的。作為一名記者,我不想在文史記載里找答案,也不想在前人的記述中人云亦云。2006年元旦剛過,我就開始了緊張的采訪。大年三十鞭炮聲響起,我還在采訪對象的家中。春寒料峭,我直飛上海,隨后又馬不停蹄去了石家莊……
《新唐山,三十而立》時間跨度30年。盡管之前也寫過一些“大稿”,但駕馭如此重大題材,對自己是個考驗。我深知,歷史需要總結、提煉,記述唐山這樣一個有著生死經歷的城市,需要的不僅僅是滿腔熱情,還要有勇氣、膽識、責任、氣魄等等。寫作上,我努力做到史料性、新聞性統(tǒng)一,理論性、文學性統(tǒng)一,力圖用辨證的觀點,達到“按照歷史原貌寫歷史和站在時代高度寫歷史的統(tǒng)一”。為增加歷史縱深感,寫唐山抗震救災時,我也寫了同時期國內發(fā)生的大事;寫唐山恢復建設時,也加入了那個時期唐山政治、經濟、文化的一些背景。從而告訴讀者,無論是唐山抗震救災、恢復建設,還是這之后的快速發(fā)展,都不是孤立的事件,唐山的命運與中國的命運息息相關。
這部書耗盡我半年心血,僅整理采訪錄音文字就達200多萬字。采寫的過程,是對自己城市、對唐山人了解、認識的過程。多少次,我被采訪對象所感動,與他們一同分享著喜悅與淚水……
十年我未曾流淚
那是因為,10年前我采訪寫作《新唐山,三十而立》時,流過的淚水太多。每個人都有一個故事,每個故事都是那么感染著、滌蕩著我的心。
埋在廢墟下8天8夜的王樹斌,地震時才24歲。30年后,這位硬漢在我面前回憶起與妻子的生死別離,淚水模糊了眼睛。他流淚,我也哭。
李玉林,震后飛車進中南海報告災情的錚錚鐵漢。說起當年那一幕,老英雄眼睛放光,聲若洪鐘?伤瑫r又為一件事含淚自責:“我什么都想到了,獨獨沒有想起提醒救災部隊帶吊車,帶大型工具。那樣會救出更多的人!”——這件事足足讓他懊悔了30年!
董玉國,石家莊育紅學校的校長。去他家里采訪,老人家一見面就拉著我的手,哭了。“當時,孩子們太可憐了!”他一連說了好幾遍這句話。看到長大成人的地震孤兒照片時,他再次喜極而泣——那是激動欣慰的淚水。
上海醫(yī)療隊,是一個不得不說的愛心奉獻團隊。震后,上海先后派出56支醫(yī)療隊、2000多人次參加唐山抗震救災。當年只有23歲的徐建中是其中一位。30年后采訪徐大夫,他在上海一家有名的小吃店請我;貞浧甬斈,他邊喝酒邊流淚:到災區(qū)當天,1000根導尿管就用沒了;一晚上,發(fā)光5000多片止疼片;3天3夜,醫(yī)療隊員沒合過眼;他們自己有病舍不得吃藥,上山采草藥,把藥留給傷員……一個又一個人物,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把我的視野打開了,把我的心也融化了。
許多老同志非常支持這部書的寫作。原市建設指揮部副指揮王慶祥,為我找出當年的工作筆記,年逾古稀的他親自帶我去看指揮部舊址。
在送審過程中,10多位老領導、專家認真審讀,他們把30多萬字的初稿一頁頁看完,工整地標注上修改的內容?梢哉f,沒有他們,就沒有這部書的問世。
還有遲浩田將軍。1976年,時任北京軍區(qū)副政委的他參與了唐山抗震救災領導工作。多年來,他一直關注這座城市的建設發(fā)展,關心著劫后余生的唐山人。寫作《新唐山,三十而立》,我第一個想見的就是他。但由于遲老大病初愈,都是與秘書聯系,書中所寫文字多為郵件采訪。半年后,遲老來唐山,我終于見到了他本人。老人家認真翻閱著《新唐山,三十而立》,不停問這問那。當看到抗震救災章節(jié)時,我看到他眼里噙滿淚水,拿著書的手有些發(fā)抖。他自言自語:唐山人太不容易了!最后,他欣然在扉頁上題詞。
唐山是我創(chuàng)作的源泉
寫作《新唐山,三十而立》我接觸了許多唐山人,他們的形象和感人的故事一直縈繞在我心懷,完稿后仍有一種意猶未盡之感。
2008年,在唐山大地震32周年到來之際,我創(chuàng)作的講述大地震劫后余生三兄弟奮斗故事的長篇小說《唐城兄弟》面世。故事取材于真人真事,展現了特殊城市背景下的親情、友情和愛情,反映了汽車時代到來對人們生活和觀念的沖擊。后來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平安扣》,則講述了兩個家庭、三代人跨越30多年的悲歡離合,這也算是我“大書特書”唐山人的新嘗試。
2011年到2014年,有3個年頭,我差不多每晚都沉浸在書中人物的喜怒哀樂里,常常不知東方既白。平安扣這個小物件,對于經歷地震劫難的唐山人來說,有著非同尋常的象征意義。因為經歷過災難,唐山人對“不再折騰”格外向往,這種“折騰”包括大自然的折騰和人的折騰。小說中,林兆瑞的書齋名叫“三平堂”,其實這個細節(jié)來自我所敬仰的一位長輩,研究地震社會學的王子平教授。他曾當面向我解釋說:“三平”意為平安、平靜、平!捌桨矠楦唬挥衅狡桨舶,才會生活越來越富裕;平靜為福,不要大喜,也不要大悲,平平靜靜的生活,才是一輩子的福份;平常為貴,見高官不覺得低,見百姓也不覺得高,平平常常最為珍貴!逼桨玻翘粕饺藢γ篮蒙钭顬闃闼氐淖非。
這幾句話我銘刻在心。它也代表了中國人的普遍心態(tài),表現出老百姓的一種家國情懷,最終成為我小說中試圖表達的主題。
小說取材于自己的城市,人物明顯帶有唐山人特點,流淌著唐山的文化基因。
小說面世后反響強烈,近百家媒體報道并刊發(fā)書評。2015年1月,《唐山晚報》破例為本地作家開欄,全文連載《平安扣》。“唐山人寫唐山事”,在讀者中產生強烈共鳴,不少人含淚讀完,他們從小說中看到自己的苦難、辛酸與幸福,找到自己甚至身邊熟悉人的影子。
圖書出版界和作家、評論家給予小說很高評價,認為《平安扣》是一部鮮活生動、平實厚重的唐山發(fā)展史,一曲情深意長、感人心扉的唐山人命運交響曲。著名作家、唐山作協(xié)主席王家惠認為,《平安扣》是目前反映唐山大地震和唐山最好的文學作品,“為我們展示了唐山魂,揭示出唐山的本真風骨”“用真正勾魂攝魄之筆,描畫了一組唐山人群像”。著名書評人欣欣認為,作者將30年來中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盡力寫來,試圖呈現轉型期人們的精神困惑與探索,是一本講述真善美的時代大書。一些影視公司也看好《平安扣》,有意改編電視劇和舞臺劇。
文學創(chuàng)作有所斬獲,作為職業(yè)記者,新聞上我也沒“掉鏈子”。唐山抗震救災、重建家園,改革開放,經濟騰飛與轉型升級,精神文明建設,生態(tài)建設和舉辦世園會……各個時期的中心工作,在我的新聞作品中都有體現。從事新聞將近20年,我獲得全國五四新聞獎、河北省新聞獎及全國地市報獎等多個獎項,2006年獲得新聞界最高獎——中國新聞獎。而環(huán)渤海新聞網,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躋身中國百強新聞網,入選中國新媒體領軍榜,獲得中國新媒體地方門戶最具影響力獎,成為對外宣傳展示美麗唐山的重要窗口。
感激英雄城市給予的創(chuàng)作源泉,感激唐山人民給予的工作動力。無論是新聞采寫,還是文學創(chuàng)作,為英雄的人民立傳,為偉大的城市樹碑,為美好的生活唱贊,這將是我一生的目標和追求!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