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做中美文化的交流使者"
——訪唐山青年商會副會長王艷輝
環(huán)渤海新聞網(wǎng)專稿 在不惑之年,從干得順風順水、駕輕就熟的美資企業(yè)辭職,決定從事全新的中美文化教育交流領域工作,王艷輝憑借的不僅僅是勇氣,更是情懷。
"我希望成為一名擁有教育家情懷的企業(yè)家和具有企業(yè)家精神的教育家。"她滿懷敬畏之心,展望著未來職業(yè)全新的版圖。
打出讓西方了解中國的名片
王艷輝是唐山青年商會副會長,唐山市第十、十一屆政協(xié)委員,曾任安利唐山分公司總經理,熱心社會公益多年。在美資企業(yè)期間,曾多次出國調研考察美中教育交流協(xié)會。
"走出國門的第一天,我沒想到,在地球的另一端,住著另外一群人,有著另外一種思想,過著另外一種生活……"王艷輝至今都清楚地記得多年前的興奮與激動。她回憶說,十幾年前,美國人來到中國或者中國人到國外,都會有強烈的反差感。
隨著出國次數(shù)的增加,王艷輝越來越感覺到,中美兩國間的文化差異在慢慢縮小,更多的美國人開始對中國感興趣。同樣,這些年來,中國人的觀念也在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她看來,"中國現(xiàn)在的發(fā)展變化就是讓外界了解中國的最好名片。"
"現(xiàn)在中國人到國外,不僅僅是學習,也是在傳播。"王艷輝感受到,西方世界從沒像現(xiàn)在這樣迫切想要更多地了解中國,而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文化自信",展現(xiàn)了中國政府與人民的精神志氣,提振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王艷輝倍感振奮。"我們應當更多地向外輸出,更好地表達自己,讓西方世界真正了解中國。"
于是,她毅然辭去了待遇優(yōu)厚的工作,決心在唐山建立一個在中國和美國之間開展文化、教育和人才交流等活動的平臺,推動中美在學校之間、學生之間以及中美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交流與互訪,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堅定文化自信",對外展示中華民族文化的先進性。
做教育開放和合作交流的先行者
得知王艷輝辭職轉行的消息后,身邊的很多同事和朋友都很吃驚,甚至是不解。是女兒給了她最大的支持。
"知道你要辭職的消息后,我很驚訝,有種想哭的沖動。聽說你要從事一個全新的行業(yè),遵循內心對人生計劃目標的追尋時,我感到更多的是鼓舞和感動。我的媽媽不愿意一輩子囿于世界的一角,心中還流淌著沸騰的血液,為了尋找一片嶄新的天地而奮斗,我為你驕傲!"王艷輝的女兒說。
備受感動和鼓舞的王艷輝更加堅定了信心。
她計劃未來與美中教育交流協(xié)會合作,將美國高中課程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培育相結合,為學生提供國際視野和民族文化并行的課程體驗,并舉辦家長沙龍、親子活動、講座等,架起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
"中國式教育扎實嚴謹,歐美的教育開放包容,之所以轉型中美合作,博采中外教育之長,就是希望讓不同國度、不同文化相互包容、相互借鑒、共存共容。"王艷輝說,這也正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大特色——兼容并蓄。
王艷輝致力于做教育開放和合作交流的先行者,讓更多的人走出去,學習西方先進的知識和文化,打造國際視野;同時也會讓更多的人走進來,了解中國的文化和發(fā)展。
帶動更多青年樹立全球視野
轉型中,王艷輝對教育的思考也越發(fā)深刻。
"中國和美國的教育理念有所區(qū)別,但也各有優(yōu)劣。"談到教育,王艷輝對中國學生的總體印象是:成績好,會考試,懂禮貌,守紀律;對美國孩子的印象是:活潑,合群,成績或許一般,但自我感覺良好,靈活,有創(chuàng)新意識,求新求變的欲望強烈。國內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往往是好好學習,將來考上一所好大學,長大后有一份體面、受人尊敬的職業(yè)或事業(yè);而美國家長的期望是孩子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和個性,快樂地生活,做自己喜歡、能發(fā)揮自己才干的事。
對比之中,更需要彼此的良性互動與兼采所長。王艷輝期待,更多的學生不僅是一個名字,更不是一個產品,而是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禮物——擁有獨立精神、自由思想、"學貫東西,出入世界"的人。王艷輝信心滿滿,"希望通過自己這個\'使者’,能帶動更多的青年朋友樹立全球視野,胸懷天下,面向未來!"
記者 張曉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