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封書信再現(xiàn)唐山交大遷移歷史
環(huán)渤海新聞網(wǎng)消息 (記者 王昊)近日,我市收藏愛好者申恩,將唐山交通大學一名學生沉寂了70多年的300多封書信公之于眾后備受關注。這些寫自1943年至1947年的信件,全面反映了這位學生在交大遷址到丁家坳后在學校的學習與生活情況。
“1945年2月到1946年6月,唐山交大在丁家坳辦學期間的資料很少,我收藏這些書信,可以填補這個空白,因此顯得尤為珍貴!鄙甓飨蛴浾呓榻B,這些書信是他在網(wǎng)上偶然看到的,在得知對方的聯(lián)系方式后,他以拍賣的方式得到了這批珍貴的信件。記者看到,每封書信都被塑封起來,清秀的毛筆字寫在各種各樣的紙張上。
今年年初,申恩完成這些信件的保護工作后,就開始認真研究書信內(nèi)容!耙幻辛志寸鞯膶W生,從1944年自平越就讀交通大學,直至隨校遷至丁家坳上學。其間,他每隔三五天,便給在重慶的戀人杜功芝寫一封信,甚至有時每天寫一封。信中表達愛戀的同時,詳細介紹了他在交大的學習、生活、課程設置及教師安排、校長變更等內(nèi)容,全面真實記錄了交大在丁家坳的辦學情況。”申恩向記者詳細介紹著信件的內(nèi)容。在這些信件中,申恩還發(fā)現(xiàn)了一封記載了重要史料的信件,1945年6月6日時,交通大學在丁家坳發(fā)生了一件事,國民黨為開發(fā)西北,建立西北交通人才中心,指令交通大學于暑期遷往甘肅天水,改稱國立交通大學甘肅分校,但全校師生堅決反對,學校師生員工反映反復遷校非常辛苦,八年抗戰(zhàn)馬上就要結束了,學校就可以遷回原址,他們懇請不要再動了。
據(jù)史料記載,1945年1月3日,唐山交大校長羅忠忱到達重慶,與交大唐平兩院在渝校友會商,得知璧山丁家坳有一交通技術人員訓練所可用,當即議定暫遷璧山丁家坳復課。6月6日教育部為了開發(fā)西北,建立西北交通人才中心,指令該校于暑期遷往甘肅天水,改稱國立交通大學甘肅分校。7月25日,顧宜孫校長上書教育部,力申學校師生員工不堪再遷之苦,勝利復員在望,懇請免于遷隴。8月,日本帝國主義投降,抗日戰(zhàn)爭勝利,遷隴之議作罷。消息傳來,全校師生員工欣喜若狂,當晚在丁家坳舉行了提燈游行,慶?箲(zhàn)勝利,漫長的漂泊歲月即將結束。9月上旬,學校組成復員委員會,研究制定復員計劃。1946年3月8日,教育部指令唐山工程學院遷回唐山原址。3月12日,教務主任伍鏡湖教授自重慶飛抵北平,轉(zhuǎn)道唐山接收校園,并主持復員準備工作。4月4日,國立交通大學貴州分校改組,唐平兩院恢復戰(zhàn)前舊稱,各自獨立。6月20日,唐院復員大隊出發(fā),沿隴海鐵路歸唐。一路上又得到校友和群眾的幫助。8月23日,唐院復員大隊一行終于回到闊別九年,魂牽夢縈的唐山校園。 |
|
|
|
|
|